
11月28日下午,《2025中国报业传媒行业AI融媒应用蓝皮书》发布现场。
11月28日下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报业传媒行业人工智能应用大会上,由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传播研究中心与澎湃新闻联合编制的 《2025中国报业传媒行业AI融媒应用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发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智能与计算传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周葆华教授介绍了蓝皮书内容。
对报业传媒业而言,“人机协同”的概念尤为重要。蓝皮书聚焦报业传媒人工智能融媒应用的发展态势,剖析AI在媒体应用中的主要模式,从生产创作、内容分发、使用消费、创新服务等方面介绍了典型场景与代表案例,并展望传媒业未来发展图景。
2025年是深入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实施的提速年。在融合转型过程中,报业传媒行业积极开展AI融媒应用实践,从局部突破到整体重构,构建适应数智时代传播规律的新型主流媒体。其中,以上海报业集团及其旗下澎湃新闻为代表的媒体,在AI大模型与算法的自主研发与备案应用上表现尤为抢眼,成为引领全国报业AI融媒浪潮的重要力量。
备案数据上海领跑,上报集团与澎湃新闻表现突出
蓝皮书基于中央网信办数据库,对2023年以来由媒体机构主导登记或备案的AI大模型与算法进行了实证数据分析,呈现传媒行业在研发大模型与算法方面的进展。周葆华表示:“蓝皮书对媒体备案或登记的大模型与算法的系统数据分析,这算是首次。”

媒体登记或备案算法及大模型省份分布
截至2025年9月,国家公示媒体登记或备案的算法及大模型共102项,呈现逐年快速增长趋势。在地域分布上,上海以备案18项位居全国各省份之首,占全国总量17.6%,展现了上海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在传媒科技应用领域的深厚积淀与活跃生态。
蓝皮书显示,备案数量排名前五的媒体(集团)依次是:上海报业集团、人民日报社、湖南广电/芒果TV、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新华通讯社。其中,上海报业集团以累计备案13项,成为全国备案数量最多的媒体集团。 聚焦到单一媒体,澎湃新闻独占8项备案, 其备案项目涵盖了:派生万物AI语音录音转文字、派生万物AI智能问答助手、派生万物传播、派生万物AI办公算法、派生万物传播大模型算法、澎湃智媒AI海报算法、澎湃智媒音乐大模型算法、派生万物AIStudio等,这一系列面向实际生产场景的AI工具与平台,体现了澎湃新闻在AI融媒应用探索上的广度、深度与前瞻性。
从媒体层级分布看,媒体登记或备案算法及大模型以省级媒体为主(共59项,占57.8%),央媒(全国性)和地市级相当,分别占比21.6%和20.6%。地市级媒体规模增速快,占比由2024年的7.5%(4项)提升到34.7%(17项)。媒体AI模型与算法研发正由省级媒体主导,转向全国性、省级、地市级多层级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从媒介类型看,备案算法及大模型的媒体呈现以报业为主、广电居次的类型格局。其中报业占比61.8%(63项),广电占比28.4%(29项),通讯社占比6.9%(7项),其他媒体类型占比2.9%(3项)。
从智能生产到创新服务,应用场景全面开花
蓝皮书不仅关注技术研发,更系统梳理了AI在报业传媒行业的具体应用场景,覆盖生产创作、内容分发、使用消费与创新服务四大领域。在这些生动实践中,上海媒体的案例十分鲜活。
在生产创作环节,AI已成为高效的“创作伙伴”。 以上海报业集团为例,澎湃新闻的“派生万物”平台在报道中,能将前线嘈杂的采访语音迅速转写为清晰文本,并自动提取关键信息,辅助记者及编辑整合时间线,从而获得更完整的事件全貌。解放日报的“新闻魔笔”则能捕捉社会焦点和趋势、对热点事件进行分析,为新闻视角提供智能支持。
在内容分发与使用消费层面,AI破解传统信息获取中“找不准、理不清、耗时长”的痛点,实现从“找信息”到“问信息”的效率跃迁。例如,四川日报的“Seek两会”智能体、湖南日报的“小辣萌”AI智能体,让用户从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问询,极大提升了信息获取效率。
在创新服务领域,智能融媒应用的领域包括政务服务、财经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等方面。比如,财联社推出“AI 小财神”智能体,并在2025年7月推出Pro版,全面覆盖大众投资者与资深投研人员的差异化需求。

媒体登记或备案算法及大模型地域分布
蓝皮书数据显示,中国报业传媒行业的AI应用正在形成全国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从地域分布看,除了东部地区的领先优势外,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媒体也在加紧布局。中部地区备案数量占比从9.4%上升到12.2%,显示出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正在逐步缩小。从省份分布看,备案数量排名前列的依次是上海(18项)、北京(15项)、浙江(14项)、山东(11项)、四川(10项)。

媒体登记或备案算法及大模型功能分布
在功能应用方面,单一功能模型高度聚焦于内容生产与交互类场景。在102项备案算法及模型中,文本生成类应用28项,占比27.5%;多模态生成类应用27项,占比26.5%;问答与服务类应用10项,占比9.8%。这三类功能合计占比超过整体的六成。相比之下,内容安全与治理、内容检索与内容推荐等功能的占比相对较低,总和不足一成。多功能模型中,以涵盖两种功能的模型为主(共19项),包含三种功能的模型共6项,另外2项具备四种以上的功能。当前媒体大模型研发正逐步由单一功能向多功能集成方向发展,头部机构已率先布局具备多类核心能力的一体化模型体系。
未来已来,聚焦AI生态和智能向善
面对机遇与挑战,蓝皮书为报业传媒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
蓝皮书建议,从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战略高度深化发展智能媒体的行业自觉,深化面向融媒全场景的大模型驱动的垂直化应用,积极探索组织文化变迁与人才培育机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商业模式以及深化国际传播与全球合作。
大模型正在成为媒体行业的通用底座,而真正能够拉开差距的,是围绕自身优势场景展开的垂直化应用生态。
主流媒体将更加重视自研或深度定制面向细分领域的垂直模型,形成“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的组合格局。智能融媒应用始终须服务于媒体内容生产的核心主业,从“花瓶式”“盆景式”应用走向“嵌入式”“深度化”应用。当智能体与具身智能、沉浸式终端(VR/AR)结合,可为专业媒体构建沉浸式、个性化的新触达场景。垂直应用要真正走向深水区,必然以可信、可控为前提,这要求在模型层面加强模块化设计与可解释性,在部署方式上通过本地化或安全托管的方案确保数据安全。
AI赋能正倒逼媒体组织机制的系统性变革,加速人才队伍转型,需要既懂传媒又通晓AI的复合型人才。组织层面,媒体内部将形成人机协同工作机制,确立“人机协同,人类把关”的底层逻辑。媒体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治理框架,确保在AI赋能的新闻工作流中,关键节点(如事实核查、稿件签发)始终有人类编辑的监督审核。
中国媒体可在全球AI治理和传媒伦理中发挥更积极作用。通过参与国际对话,在“AI向善”、文化多样性保护等议题上发出中国声音,推动形成平衡创新与风险的国际规则,为跨境AI应用创造稳定环境。
“传媒的数智时代方其始也,更精彩的篇章仍待书写。”周葆华教授总结说,随着算法模型迭代和治理体系日趋完善,传媒业将涌现更多我们今日难以想象的新模式及业态。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将进一步助力主流媒体提高生产力、创新传播力、巩固引导力,提升影响力,形塑公信力,为建设新型主流媒体与未来的传播新生态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